导师制的目的是培养管理人员领导力,通过传授经验,进行个性、领导能力和管理风格辅导,优化管理方式。适用于基层、中层管理人员。
哈尔滨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认为,规范、系统的内部导师制度,有利于新任职管理人员尽快掌握所需的知识、技能,顺利完成上岗过程,满足公司跨越式发展的需求。同时,导师制能够营造“传帮带”的文化氛围,使公司内部知识、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。
低层级管理人员成为高层级导师的学员,高层级管理人员争当导师,不仅可以提升荣誉感,更能够提高导师的组织管理能力。
1.导师标准
人力资源部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批管理人员导师人选,并组织开展专业的培训,使他们成为内部管理人员导师。
导师的标准如下:
●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理解,有能力对培养对象进行思想引导,善于听取意见,愿为学员解决思想问题。
●集团副总、一级部门负责人,有能力对培养对象进行管理或专业方面的指导。
●责任心强,有较强的计划、组织、管理、沟通能力,有能力为培养对象制定合理的转身计划,并安排落实。
●为人正直公正,有能力对培养对象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,能利用各种激励方法引导被培养管理人员进步。
2.导师培训
人力资源部要不定期组织内部导师的培训,不断提升导师的专业技能和被培养管理人员的培养效果。
3.导师培养流程
针对新任管理人员,一般设置为期90天的转身计划。
第一阶段为1~2天,主要开展导师认领工作,由集团为管理人员指派导师,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。
第二阶段为3~4天,通过导师辅导,新任管理人员了解所在部门管理的关键节点、操作流程等基本知识。
第三阶段为第1~8个月选取的特定时段,在导师指导下负责具体项目、部门的管理工作,历练过程中与导师保持每月定期面谈及不定期交流,沟通工作进展情况。
第四阶段为第9个月选取的特定时段,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考核,根据考核结果指出能力短板及需要提升的能力。
4.导师考核
导师对培养对象的考核主要考察在其辅导期内的表现,参考依据为各类任务及计划总结等。考核合格的管理人员,可予以转正;不合格的管理人员,试用期内启动退出机制。
对导师的考核主要考察《导师培养协议》中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,对培养对象辅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培养对象的能力提升情况。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将被取消导师资格。
为了鼓励管理人员争当导师,在管理人员任职标准中,要明确将导师制作为其任职资格等级晋升的依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