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于2005 立足龙江 服务东北
 
 
  众森观点
 
兵法与实战
时间:2019/9/10 浏览次数:608
 

     诸葛亮北伐从这边打过去,但是街亭要守住,不然敌军会把后院端了。诸葛亮左右看,没有合适的人,派了主动请缨的马谡去守街亭。

到了街亭,来到一个五路当口,副将王平说,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,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丞相的任务。但是马谡说,旁边有一座山,山上树木茂盛,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个山上安营扎寨呢?王平说,敌人如果把水源断了,我们岂不就完蛋了吗?马谡熟读兵书,深谙理论知识,他说《孙子兵法》上写了,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。他敢断我水源,我以一当十,奋勇杀敌。最后结果是:失街亭,空城计,斩马谡。马谡是个纸上谈兵的教条书呆子我们都知道,但是他说的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难道没有道理吗?

著名的“破釜沉舟”,是在马谡之前发生的事情。秦末,六国反抗暴秦,秦国20万王离的军队包围钜鹿,这边还有20万章邯的部队策应。燕国的部队不敢动,齐国的部队不敢动,然后楚国派了5万人马到安阳,大将军宋玉犹豫了46天也不敢动。项羽先斩后奏,把宋玉给杀了,自命为大将军,然后破釜沉舟,“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”,带着这五万兵马九战九胜,把秦军打得稀里哗啦。打败之后,诸国军队就来拜见项羽,跪在地上,膝行而前,一点点往前挪,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威名。

同样的战术战略选择,为什么对于马谡是自入死地、自取灭亡,对于项羽却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呢?什么原因?

兵书上的抽象理论知识,没有告诉马谡战争实践中太多的动态变化和多维度。比如,战斗力不一样,领导人的威信不一样,战争的性质不一样,敌人不一样,目标不一样,攻守形势不一样。真实中的复杂多变,怎么能用一样的战术战略呢?只有在攻的情况下,才有可能靠迅速、出人意料的进攻来制造混乱,然后乱中取胜,才有可能以少胜多,最终拼的就是一个字——快。 但是这个“疾”,项羽理解的是三天,那在别的情况下,到底是三天、三个小时,还是三十分钟,三分钟?这个分寸感,也就是实践知识,全靠指将领自己长期的历练、长期的经验才能把握住,没有任何人能替你做这个决策。

上一篇: 哈尔滨企业的战略设计框架
下一篇: 角色不清与激励失效
版权所有:哈尔滨众森中小企业管理咨询(培训)网 咨询电话:0451-51030299 辽ICP备07013591号-5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227号

关闭

关闭